土壤检测实验室的能力建设与空间布局(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要保证不受这些干扰影响,首先在通风系统上要采用分系统的方式,排风管道设置单向阀,防止逆流;其次,在空间距离上要保证2个有机指标的测试仪器
要保证不受这些干扰影响,首先在通风系统上要采用分系统的方式,排风管道设置单向阀,防止逆流;其次,在空间距离上要保证2个有机指标的测试仪器和处理室的距离不能小于30m,并且有隔离门分开;XRF测试仪器单独摆放,通风系统和其他实验室分离。
5.2实验室的空间尺寸
根据研究人员的活动范围及实验设备和仪器布置要求,实验室的开间一般采用3.0m、3.3m、3.6m三种开间模数,再以这三个开间模数为倍数来组合实验室。实验室的进深一般采用6.0~9.0m,净高为2.5m左右;大型的仪器设备,净高为3m左右。
5.3实验室要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室内的小气候,包括气温、湿度和气流速度等,对在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和仪器设备有影响。夏季的适宜温度应是18℃~28℃,冬季为16℃~20℃,湿度最好在30%(冬季)~70%(夏季)之间。特别是ICP-MS对湿度要求要求严格,液相色谱实验室对恒温要求严格,设计时必须采取除湿与恒温措施。
5.4实验室要求有效的排风系统
进行不同测试指标处理的排风柜和仪器测试室要有合理的空间距离,避免挥发性溶剂影响测试数据;使用有机溶剂的前处理室要和使用电炉进行前处理的通风柜应分别布置在不同的实验区。实验室换气速度一般在10~20次/h之间。作为地质类的实验室,由于多采用四酸消解体系,通风橱工作口风速一般要加大一倍,即V=1.4m/s左右。通风管道选取耐腐蚀、绝缘、耐磨、易加工的PP材质。通风管道口径的大小根据通风量计算,通风时管道内部风速一般取12m/s。
5.5实验室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处理
对于含HCl、HF、SO2的废气采用酸碱中和塔湿法处理,采用5%氢氧化钠水溶液作为吸收剂,盐酸雾吸收效率在95%左右,硫酸雾吸收效率在75%左右,达标排放标准。
有机废气采用活性炭干式吸收法处理,活性炭吸附塔吸附过滤风速为0.3~0.5m/s,处理风量在5000~m3/h。
实验室的有机废水、固体废弃物需要采用集中收集,定期送环保系统集中统一处理。
实验室无机废水采用专用废水排放集中管路收集到无机废水处理池,采用自动控制酸碱平衡系统添加柠檬酸、火碱、羧甲基纤维素钠(絮凝剂),以保证排出废水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02)。
5.6实验室供电系统
实验室用电量容量的设计应以现有实验室用电量的2倍进行估算。对于大型仪器,例如ICPMS-7900质谱仪,主机须要单独接地,接地电阻小于4Ω,地零电压须小于1V,配置UPS电源,避免与其它大功率设备共用,功率不小于10kVA。XRF光谱仪须要配置功率为15kVA磁饱和稳压电源,稳压要求为220V-10%~+6%,接地电阻小于3Ω,单独接地。
6土壤检测实验室的实际建设案例
笔者按照上述实验室建设要素筹建土壤检测实验室,确立了无机类测试以地质测试方法为主,有机类测试采用环保系统测试方法为主的测试实验体系。实验室总面积为1900m2。配置单台套的无机测试仪器,多台套的有机测试仪器。图1前处理室的典型布置图,可以满足有机、无机前处理室的批量生产需要。图2仪器测试室的典型布置图,可以有效地保障测试人员在健康方面的需求,同时避免交叉污染,布局紧凑,适合于连续测试样品环境条件。
图1前处理室典型布局
根据仪器的总功率,选择入户主电缆120mm3;高精密仪器配置30kVA专用UPS电源3台;2座m3/h处理能力的酸碱中和塔;2座m3/h处理能力的碳吸附塔;日处理量5t的污水处理系统。有机前处理配置了4间独立分开的样品前处理间,分别配置了6组全钢通风厨+独立清洗厨和4组全钢通风厨,可以独立完成2类样品的前处理工作。无机前处理室配置了12组PP通风厨+独立清洗厨,可以独立完成4类样品的前处理工作。上述仪器配置形成了有机样品每月1800件测试能力;无机样品每月4500件测试能力。
图2仪器室典型布局
7结论
本文针对规模化土壤检测实验室的基本要求,探讨了土壤实验室应该具备的测试能力,根据这些指标配备的仪器设备种类、型号、数量;为了保证这些仪器设备正常测试,探讨了如何进行仪器的空间布局。建成的实验室基本满足了土壤有机与无机测试指标的测试需求,符合《检验检测实验室技术要求验收规范》(GB/T -2018)要求。
(1)通过土壤检测实验室的设计、建设,包括CMA的认证过程,提供了一套适宜的地质和环保类实验室的常规测试指标体系,通过测试流程优化选择,选择了适合于大规模、快速测试样品的前处理仪器、测试仪器配置组合。
文章来源:《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网址: http://www.qxswhyyq.cn/qikandaodu/2021/0722/1106.html
上一篇:分析国内测控技术与仪器发展现状以及趋势
下一篇:东营智慧水文建设现状浅析